| ||||
春回大地,生機勃發。2月6日,一場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大會在陽澄湖畔舉辦。會上,蘇州重磅發布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白皮書及相關政策,產業創新集群建設25個細分領域行業協會集中掛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產學研、產城人深度融合舉措出爐。
“瞭望君”注意到,這次大會是在蘇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書記信長星調研蘇州時講話要求關鍵時刻召開的。大會延續去年蘇州“新年第一會”主題,再次聚焦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備受業界、學界關注。
“當前,全市上下對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形成高度共識,集群發展全面起勢,產業創新大潮澎湃,推動蘇州制造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苯K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表示,召開這次大會,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展現蘇州踐行“四敢”、持續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抓出實效的鮮明態度。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蘇州召開“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動員會。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是開創性工作,是蘇州踐行“四敢”的具體行動,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通過一個長周期的努力來實現目標。
展現蘇州服務構建發展格局、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定決心。
1 月 3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等,對蘇州有很強的指導性。蘇州在國家創新戰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理應承擔起更大責任、作出更大貢獻。推動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有效路徑,必須加大推進力度、早見成效。
展現蘇州鞏固拓展實體經濟優勢、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執著追求。
當今時代是一個利用長板贏得競爭的時代,蘇州最突出的長板就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創新之本,省委對強化蘇州制造根基、釋放蘇州創新最大潛能提出明確要求,持續加快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把實體經濟規模做得更大、質量提得更優,全方位提升城市綜合競爭能力,在蘇州已成共識。
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整體起勢
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成果,被濃縮進會場的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白皮書。
蘇州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去年,蘇州以“新年第一會”部署搶抓數字經濟大勢,積蓄產業創新集群能量,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和25個重點細分領域,全面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把產業長板拉得更長、把規模做得更大、把競爭力提得更優、與本地經濟結合得更緊。
目前,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已擁有較為深厚的產業基礎,去年產業規模超1.28億元,是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子三個千億級產業,人工智能產業躍居全國第一方陣。
作為傳統優勢項目,蘇州裝備制造產業蓬勃發展,去年產業規模超 1.3萬億元,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善的制造體系,成為繼電子信息產業后第二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此外,蘇州擁有汽車整車、電子及零部件、智能車聯網、機器人及數控機床和新能源四個千億級產業,航空航天產業加速崛起,電梯產業躋身全國前列。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去年規模達2188億元,產業規模加速擴張,研發創新實力持續增強。蘇北崛起千億級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創新藥物產業位于全國前列,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同處于第一方陣。
先進材料產業是蘇州又一個萬億級產業,去年產業規模達10578億元,擁有納米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纖維材料三個千億級產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先進材料產業創新集群。
產業集群能級躍升,帶動產業鏈創新鏈要素活力迸發。去年以來,蘇州創新主體不斷壯大,新增9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2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平臺持續構筑,成立蘇州實驗室揭牌,新增3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人才加速集聚,新增超2600名一流領軍人才;創新生態持續優化,設立200億元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基金,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超100億元;數字經濟攀新高,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規上工業企業覆蓋率近90%,擁有6家全球“燈塔工廠”。
“四個融合”助制造巨輪勇立潮頭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整體起勢,推動蘇州制造業綜合實力再次躍升。
去年,蘇州規上工業實現產值4.36萬億元、增長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2.5%;規上新興服務業營收達6623 億元、增長18.2%??梢哉f,蘇州打造產業創新集群,制勝法寶是實體經濟,最大贏家也是實體經濟。
那么,新征程上,蘇州這艘制造巨輪如何揚帆再起航?“瞭望君”注意到,這次大會,雖然主題仍是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但多了“融合”兩個字。蘇州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去年首次提出,強調把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作為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今年加了“融合”,則是要解決深入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路徑和舉措。
融合發展是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的本質特征。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既有產業演進基礎上的遞進生成,也有零基礎的創造性生成,這兩種形式都離不開“融合”。比如,把電子信息產業優勢、新材料產業優勢、裝備制造產業優勢耦合在一起,就會發現蘇州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有很強的發展優勢??梢哉f,集群的創新質效,不僅取決于行為主體各自的高效運轉,更取決于相互聯動和合作,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性協同。蘇州要做的是,推動產業創新集群從要素“相加”走向“相融”,加快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網絡,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會上,蘇州進一步明確推動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蘇州實體經濟規模大,數字化轉型需求大、應用場景多、創新動力強,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這是蘇州推動“數實融合”的最大優勢所在。江蘇提出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蘇州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為全省探索經驗、多作貢獻,當好排頭兵。
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把制造業服務化作為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重要方向,以C端和終端為重點,大力引育生態主導型企業,全力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
產學研深度融合。蘇州將全力支持高校發展,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推動各類人才集聚,著力強化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關鍵支撐。
產城人深度融合。蘇州將進一步拓展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有效空間,打造優勢突出的細分領域產業創新集群,營造更多相對集聚的創新空間和產業空間,提供更高品質的宜居生活環境,全力打造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人民城市,建設新時代的“人間天堂”。
把新藍圖變成施工圖、實景圖
經冬不凋,凸顯韌性潛力;春風浩蕩,帶來活力綻放。
一場大會進一步凝聚共識,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有可為、前景可期,需要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共同擔當、更好作為,勠力同心、接續奮斗,推動蘇州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實現新的超越。
“瞭望君”注意到,會場設置一面寫有“產業在沿江轉型 創新在城區集聚”的巨幅展示板,上面展示著蘇州市及十個板塊的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成效。集納各類政策的近百萬字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政策,讓人印象深刻。
張家港推動新能源、特色半導體、智能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發展;
常熟打造汽車、新能源和聲學三大產業創新集群,積極探索制造業與新興服務業融合發展路徑;
太倉聚焦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大主導產業和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文化旅游三大特色產業,加速推進“5+5”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細分領域發展;
昆山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小核酸及生物醫藥三大產業創新集群;
吳江全力打造先進材料、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集群,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 4673.17 億元、增長 4.9%,境內外上市企業30 家;
吳中重點打造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創新集群;
相城培植數字金融、先進材料、智能車聯網三大產業創新集群,集聚企業 1260 家,去年凈增市數字經濟入庫企業 211 家,總數達 686 家,總量和增量連續兩年保持全市第一;
姑蘇精準定位發展數字創意、高技術服務兩大產業創新集群,實施“百強千企”培育等“六大行動”;
蘇州工業園區重點打造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產業創新集群;
虎丘重點打造光子、高端醫療器械、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集群,積極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張家港的新能源、常熟的聲學、太倉的汽車零部件、昆山的元宇宙、吳江的纖維、吳中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相城的智能車聯網、姑蘇的數字創意和高技術服務、園區的納米、虎丘的光子……去年,蘇州提出產業創新集群的 4 大主導產業、25 個優勢細分領域,今年圍繞主攻領域持續發力,打造優勢更突出、特色更鮮明的細分領域產業創新集群,以市域一體化思維推動形成“產業在沿江轉型 創新在城區集聚”的發展格局。
四大主導產業產值躍上新臺階、規上新興服務業重點領域營收再創新高;加快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年新增國家相關攻關項目 2 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 10 個,新建 20 個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一批人才攻關聯合體和創新聯合體,新增省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 400 個……
踏上新征程,眺望未來五年、十年乃至更長時間,蘇州制造令人期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