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a4ywe"></wbr>
  • 當前位置 : 首頁  >  最新資訊
    全國政協委員冷偉青: 加強創新型工業生態系統建設 激活更多創新推向市場

    【信息時間:2023-03-14  訪問次數:1060  】【我要打印】【關閉】

    3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2023年全國兩會正式開啟。

    兩會期間,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冷偉青,圍繞著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不移走好中國制造高端綠色智能發展之路,建言獻策亮出了電氣方案。透過媒體視角,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兩會電氣新聲。

     

    制造業需要堅定不移地走高端化    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之路

     

    作為我國裝備制造的國家隊成員,上海電氣深知產業升級、低碳轉型、智能發展是推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驅動力。站在新發展階段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冷偉青認為,制造業需要堅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之路。

    涵養人才活水 硬核科技支撐高端化升級

    科技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過去5年,上海電氣科技投入累計超250億元,年均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4%以上,2022年科研投入率為近三年來最高。

    科技投入正在帶來創新成果。近年來,上海電氣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式創新并重,聚焦研發漂浮式海上風機、先進核電裝備、新型儲能系統、工業燃機、高端工業基礎件等一批硬核科技。上海電氣為船舶、大飛機、新能源汽車等各行業用戶提供了更加韌性、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能源及工業解決方案,有力保障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推動科技創新取得突破,關鍵在人才。冷偉青說,我們需要穩定涵養人才隊伍源頭活水,才能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她建議,一是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精準對標關鍵領域技術需求,整合創新要素,優化學科設置,培養更多一流科技人才;二是發揮龍頭企業火車頭作用,以企業需求為牽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共建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技術轉移轉化平臺等;三是發揮評價激勵指揮棒作用,建立健全符合科研人才崗位特點的評價激勵體系;四是發揮輿論宣傳主陣地作用,講好優秀典型故事,營造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

    能源工業協同 集成創新推動綠色化轉型

    當前,綠色低碳轉型是雙碳目標下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能源與工業領域是我國降碳的主戰場。然而,由于缺乏整體而系統的規劃,各種轉型舉措往往呈現碎片化特點,制約了深度降碳的空間和效果。

    對此,冷偉青建議,加快建立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的體制機制,打通源端能源與荷端工業之間的政策壁壘,形成協同降碳合力。

    據了解,上海電氣近年來也一直在摸索能源與工業協同降碳的有效模式。能源裝備領域,在持續優化傳統能源裝備、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的同時,上海電氣還通過兩者的有機組合鍛造新優勢,培育新市場。例如,通過對廣東陽西電廠兩臺600MW火電機組項目加增調頻儲能,在實現電廠調頻容量大幅提升的同時,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提供了緩沖器。

    此外,依托業務鏈條遍布源網荷儲各環節的天然優勢,上海電氣正致力于打造立體式零碳產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從綠色工業廠房設計建造到分布式新能源供給,從綠色智能制造產線到工業驅動能效提升,從智慧樓宇低碳運營到軌道交通低碳出行,從余熱利用海水淡化再到固氣水協同治理……

    深化智改數轉數字技術驅動智能化發展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領域,而數字化的廣泛運用將為制造業等行業提效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在冷偉青看來,未來,數智化能力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目前,上海電氣正在開展多層次、多場景的智能制造實踐,創建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場景,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打造數據互聯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產深度協同、資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應鏈。通過這些舉措,上海電氣的智能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已有6家制造工廠成功入選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廠。

    我們需要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進程。冷偉青建議道,制造業需加大兩化融合等新基建基礎設施投資,深化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對制造業進行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改造,真正實現制造業智改數轉。


    人大代表、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加快綠色氫能產業發展

    氫能具有清潔低碳屬性和跨界應用潛力,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既能用于大規模、長周期的儲能,又能加速推進工業、交通等領域的低碳化,加快綠色氫能產業發展是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建議,健全電解水制氫產業政策,加快推動綠氫發展。

    健全政策推動綠氫產業發展

    2022年,中國氫氣的產銷量約為3300萬噸,其下游應用主要為化工、煉油等產業,占比超過95%,剩余少量用于鋼鐵煉化、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當前氫氣來源主要是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極少量來自電解水制氫。如果全部采用煤氣化制備氫氣,約消耗1.9億噸標煤,對應產生5.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廖增太看來,隨著風電、光伏發電行業快速發展,現階段風電、光伏發電上網電量占電網總電量的比例限制在15%,余電必須就地消納。作為清潔高效的儲能方式,綠電制氫是必由之路。發展綠氫產業既能充分利用風光資源,解決棄風棄光的問題,又能滿足化工行業對綠氫的大量需求,解決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高碳排的問題。

    目前,國內綠電制氫及延伸產業主要布局在新疆、內蒙古、寧夏、吉林等風光資源富集的省份。廖增太表示,電解水制氫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屬于化工過程,需要連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和氫氣輸送,但是風電、光伏發電存在間歇性的特點,會導致化工生產危險性顯著增加、成本大幅抬高。因此,這些地區的示范項目迫切需要解決綠電供應,以實現連續化生產。

    對此,廖增太建議,出臺針對綠氫發展的電力支持政策,以電網作為補充和調節,實現綠電制氫的連續化。具體模式為:綠電年發電規模大于或等于制氫年電力需求,在項目運行過程中,當風電、光伏發電量高于制氫所需電量時,超出部分的電量上網儲存;當發電量低于制氫所需電量時,不足部分由電網儲存的電量補充,電網公司收取相對合理的服務費。

    為推動綠氫產業的長遠發展,廖增太還建議,合理有序推進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發揮碳排放配額作為減碳調控工具的作用。

     

     

    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長效監管機制

    當前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的兩大公敵:一是碳排放,造成全球氣候異常變化;二是塑料污染,微塑料在自然界中可存在數百年,通過生物循環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

    今年全國兩會,廖增太還提交了與環保密切相關的建議: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長效監管機制,加強配合行業全生命周期管理。

    據介紹,2022年全年塑料制品量為7771.6萬噸,隨之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治理迫在眉睫。針對這一現狀,廖增太表示,加速推動白色污染治理,科學穩妥推廣塑料替代產品、減少非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已成為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碳排放、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廖增太建議,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純樹脂白名單,從純聚合物角度定義全生物降解,發布并實時修訂能通過全生物降解標準檢測的聚合物名單,根據材料結構創建快速檢測方法以鑒別抽檢產品材料類型,規范可降解塑料監管標準。同時,加大非可降解材料違規生產、銷售、使用等行為處罰力度,杜絕偽降解材料引起的次生污染、擾亂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場行為,實現各地政府及質監單位快速、高效、合理辨別和監管生物降解制品,支撐并加快禁塑政策實行,堅守生物可降解塑料產品質量安全環保底線。

    與此同時,加強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廣力度;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廢棄物收運處置體系,鼓勵建設好氧堆肥設施,大力推廣生物降解膜袋制品消費使用。


    人大代表胡成中:全鏈條支持精密制造業發展

    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指出,國家已于近年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明確了高端機床國產化的國家級戰略高度,對加速高端機床國產替代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針對行業仍存在的不足,圍繞如何加速政策落地,他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一是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引導國家及民間資本積極流入以高端機床為代表的高端基礎制造業,使資本惠及相關產業各個階段的民營企業,在初創、小而精、大而強等不同階段各打造一批標桿企業。

    二是加強針對性財稅激勵,鼓勵精密制造產業相關高端研發投入及高端人才的招聘、留用。對于產品結構正在向差異化、高端化、特色化轉型的機床企業,適時進一步減免行政及財稅負擔。同時,完善并敦促落實財稅激勵對象的淘汰機制,幫助企業定期回顧研發及產品迭代計劃,及時糾偏并果斷采取措施。此外,引導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對高校機械、材料、計算機等專業進行重點領域對口培養,促進高校研發成果向企業轉化。

    三是在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中植入鏈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顧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統、中游高端機床、下游精密制造全產業鏈條在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發展方向上的聯動。



    政協委員于本宏:立足市場機制,推進工業母機創新平臺建設

    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本宏委員將目光聚焦于工業母機,建議構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工業母機市場機制。于本宏說,近十年來,我國工業母機產業發展取得大量突破,但出于對工業母機雙重屬性的不同認識,出現了自主可控市場機制相對立的聲音,或為自主可控而否定市場配置資源,或為市場化而放棄產業自主可控。他認為,加強工業母機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使市場機制更好地服務于自主可控,實現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可能是一條更為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于本宏提出,立足市場機制,深化工業母機上、中、下游產業市場化改革,發揮好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強化工業母機研制的市場化能力,是促進產業優勝劣汰、良性發展的制度基礎。在科技攻關、項目投資、設備采購等環節,應積極推動公開招投標,用指標說話、促公平競爭,客觀反映國內產品的實際潛力,鼓勵招標單位優先使用國產。此外,加快編制工業母機國產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目錄,進一步健全工業母機的進口審查機制,使用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應采購入選目錄的產品。

    于本宏建議,在考量企業攻關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場應用的基礎上擇優培養,塑造市場化的戰略科技力量,重點解決工業母機卡脖子問題。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市場化的、面向全行業的國家級工業母機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于本宏還建議,由工業母機主管部門委托行業組織,定期收集整理我國工業母機進口中標情況,同時針對重點領域的工業母機應用情況形成專報報送主管部門,便于建立動態的攻關清單,指導戰略科技力量開展工業母機攻關。

     

    人大代表王俊峰:

    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性產業振興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讓我對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俊峰表示。

    王俊峰介紹,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至關重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是維護國家產業安全、打造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

    王俊峰建議:一是加強財稅政策支持。建議大幅降低企業納稅比例,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給予財稅政策扶持,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二是加大數字化改造支持力度。建議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減少稅收政策,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激發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三是加大創新支持力度。建議國家科技專項項目向老工業基地傾斜,組織實施創新工程,集中力量攻破技術壁壘和共性核心技術,切實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補齊短板,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政協委員嚴建文:

    聚焦科創企業發展,加大對科創型企業扶持力度

    對于我國科創型企業創新發展現狀,合肥合鍛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盡快構建科創企業發展國家戰略,從國家層面重視這一新型主體的培育;二是建議對于部分面向市場化的應用技術創新,采取由企業基于自身需求和市場需要自主申報創新項目和類型,政府評估后予以資金支持或事后獎補。三是加快融資工具的創新,建議有關部門鼓勵開展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數據資產要素融資。四是改革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以滿足社會需求,建議加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育機制。


    人大代表馬兵:引進培育機床制造業高端科技人才

    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配套分廠精密車間黨支部書記、馬恒昌小組組長馬兵提出三點建議:建議國家在機床制造業高端科技人才引進培育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激勵;建議國家重點培育提升機床產業配套企業專業化能力;建議國家支持齊齊哈爾創建國家級復合材料鋪放裝備研發制造基地。

    馬兵表示,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應該牢固樹立質量意識,提升專業技能水平,以新一輪數字化升級改造為契機,以實現生產公司主導產品核心制造為目標,提升技術素質和能力。要將班組作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礎單元,構建更多職工積極參與的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潛力和創造活力。要推動科技創新,賦予工匠精神更高的科技含量,將智慧和經驗轉化為提高工人勞動效率和質量、降低勞動成本和時間的有效工具,讓大國工匠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楷模,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時代勞動者。



    政協委員王小龍:加快發展高端機床產業,夯實制造業發展根基

    我國高端機床整機嚴重依賴進口,機床領域卡脖子問題尤為凸顯。必須加快高端數控機床發展,而要想達到高端水平,則需通過科技創新進行推動。一工機器人銀川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小龍建議,一方面,從國家層面將高端機床產業發展進行統籌布局和頂層設計,制定清晰的工業母機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加大對高端機床產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力度,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如通過減稅降費、財政補貼、融資支持等,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聚焦機床產業核心功能部件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建立高端數控機床國家戰略性產業平臺,優化專項布局,疏通產業鏈卡點,通過產業平臺推動關鍵核心部件和國產高端數控機床企業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和配套關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

    王小龍呼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技術與應用的深度融合,激發技術創新發展活力,推動高端機床產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工藝的創新突破。

    科技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王小龍還建議制定產、學、研、用結合的高端數控機床專業人才培養政策和引進海外高端數控機床研發人才支持政策,并要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國門,加強國際合作,聯合成立機床技術研究院,聚焦機床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人才培養。

     

    上一條: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長武漢琦: 加強頂層設計 推進裝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下一條:全國兩會代表訪談 張曉侖:支持轉制院所整合匯聚行業創新資源,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国产午夜草莓视频在线观看_黑人外教啪啪中国女留学生_8090成人午夜精品无码_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久
    <wbr id="a4ywe"></wbr>